请输入关键字
石窟
专委会
扎实推进石窟寺研究保护利用——龙门石窟研究院创新发展工作回眸(一)
时间:2022.09.21

石窟寺考古调查工作

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理念,提出“多部门合作、多学科参与、多种新技术运用”和“集团军作战、团队式开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大石窟考古工作力度。

奉先寺考古调查成果

奉先寺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段,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龙门石窟中的一个大型露天摩崖像龛。像龛坐西面东,佛前最高平台处南北宽32.5米、东西进深35米,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公元675年完工。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供养人,十一尊群雕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气势宏伟,雕像精美、技艺精湛、形象生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是大唐盛世的明证,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成为东方佛教艺术的典范,代表了中国佛教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奉先寺考古调查工作

在奉先寺保护工程中,研究院奉先寺考古调查团队及时跟进保护工程,顶着炎炎烈日,工作人员利用难得搭建起的脚手架,多学科合作、多部门协作,于6~7月及时对奉先寺开展了全面的考古调查。

本次考古调查主要开展了:(1)考古测量和考古测绘。一方面使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三维扫描和考古测绘,另一方面调查人员对所有遗迹和造像进行了详细测量。(2)文字记录。对遗存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翔实的记录。(3)高清拍照。(4)碑刻题记调查和拓片整理。

建筑遗迹调查  主要是对像龛内外的建筑遗迹,如人字形排水沟、梁孔、椽孔等进行全面调查和测量。这些资料对研究当时窟前的木构建筑特点、构造和建造时代有重要价值。

奉先寺大像龛雕刻的调查  主要为开凿之初统一规划的11尊原始造像和后来不同时代补凿的龛像。(1)考古调查中,对所有遗迹,包括造像进行详细测量和全面的文字记录,获得了大量准确的数据,对纠正和厘清早期一些数据有重要作用。(2)卢舍那大佛的左、右胁侍菩萨眼珠中残存有琉璃装饰,并进行了检测和成分分析。(3)发现了造像和纹样中残存的多种彩绘痕迹,如红色、绿色、蓝色等。(4)卢舍那大佛背光和头光中繁复精美的装饰花纹,反映了唐代皇家的审美思想与两京地区流行纹样。(5)佛背光中雕刻精美的乐舞伎和诸多乐器,是唐代音乐、中西文化交流和丝绸之路文明的反映。(6)卢舍那大佛右胁侍菩萨花冠中雕刻有鸭子装饰;天王像铠甲中有鸟和畏兽面部装饰等。(7)在高力士等106名内侍祈福开凿的40多尊等身高立佛的佛座束腰部,雕刻有较多的天王、力士和夜叉,数量众多,雕刻造型奇特,组合关系多样,许多为龙门所少见。

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在2022年下半年及2023年继续开展考古调查,加快编写石窟寺考古报告,2024~2025年出版。

大像龛壁面上的建筑遗迹

奉先寺南壁菩萨琉璃眼珠特写

雕像表面残存的彩绘痕迹

天王铠甲和右胁侍菩萨头冠中的鸟装饰

香山寺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香山寺,是唐宋时期“龙门十寺”中著名寺院。寺院遗址位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东山南麓,坐北朝南,隔伊河与西山石窟群相望。遗址现存4万余平方米,由多级台地组成,是一处具有丰厚内涵,文化展示价值较高的古寺院遗址。

据唐代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一载,中天竺国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唐言日照),以垂拱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终于神都魏国东寺。因地婆诃罗深得唐高宗、武则天尊崇和礼遇,在其卒后,武则天敕命葬于龙门东山南侧。其葬地,后“因梁王(武三思)所奏请,置伽蓝,敕内注名为香山寺”。

武周时期,武则天曾驾幸香山寺,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之诗坛佳话。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常游龙门、住香山,并自称“香山居士”。白居易于大和年间出资对香山寺予以重新修葺和扩建,白居易卒后葬于香山寺如满和尚塔旁。北宋时期,香山寺为西京观游胜景。

为解决相关学术问题,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龙门石窟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香山寺遗址考古队,于2016~2020年对龙门唐代香山寺遗址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批复面积计3000平方米,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鸟瞰东山南麓香山寺遗址(遗址位于画面下方)

重要遗迹  本次发掘,主要发现两处方形建筑遗迹,编号为1号和2号。

1号建筑基址位于最高台地东南部的小台地上,判断为佛教僧人瘗葬塔基。塔基平面方形,中心为僧人墓塔地宫,塔基石围墙边长约8米。地宫利用山体基岩,后期遭到破坏。

2号建筑基址位于遗址第一级最高台地上,为方形夯土台基建筑基址和台基东西南三面踏道基础及一圈散水。台基平面方形,边长27米,在台基上清理出内外两重、对称的数个磉墩遗迹。在台基正中有一边长9.0米、深1.3米的方形大坑,大坑中心有一方形小土坑,出土石函、带孔石板等。据遗迹和构造、出土遗物等,判断中心小方坑为塔基地宫。塔基外东、西两侧有一长方形踏道,南侧中部有两处长方形踏道。

2号建筑基址发掘现场

出土遗物  出土遗物有石刻、建筑构件和陶瓷器、铜铁器等,另有鎏金铜器残片、铜造像。建筑构件为大宗,包括砖、板瓦、筒瓦、瓦当、鸱尾等。其中2号塔基出土的砖有数十万斤,在门砧石、石门槛上减地浮雕及阴线刻有精美的图案,有狮子、犀牛、大象、独角兽、胡人、多种乐器等。石刻造像有佛头、女俑头、力士头等,残留妆彩涂金痕迹。佛教舍利用具有石函。棺侧板及后挡板阴线刻青龙、白虎、玄武等四神图案,前档板刻石门。

2号塔基出土瘗葬舍利石函

重要价值与意义  龙门香山寺遗址第一阶段的考古发掘获得了一些初步认识。

发现的1号、2号方形建筑基址是香山寺重要的建筑——塔基遗迹。2号塔基所在的最高平台,塔最先修建,位于寺院大殿之后,推测2号墓塔的瘗葬者为入华的印度高僧地婆诃罗。2号塔基经历过后期扩建,根据遗迹推断在中晚唐—五代时,并建有大型木构建筑,寺院建筑彻底毁于北宋末年或宋金之际。

香山寺依山而建、因山就形、因地制宜,重要建筑主要分布于各级台地上。考古工作对研究香山寺的平面布局、建筑构造、历史沿革及与龙门石窟的内在关系,并为深入研究唐代东都寺院、中古时期佛寺布局等学术问题提供重要资料。

2号塔基周围踏道、散水及铺砖结构与做法,为研究唐宋时期建筑台基踏道及周边营造范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地宫及出土舍利石函为研究中国古代舍利瘗埋制度与舍利容具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石函及石门构件的图案题材、风格特征和工艺水平,对研究唐代美术工艺、丝绸之路文化、佛教艺术、中外文化的交流交融等有重要价值。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