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石窟
专委会
人类文化的瑰宝
石窟艺术的明珠
学术龙门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一,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点)、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诸朝,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多年。
西·山·石·窟
东·山·石·窟
白·园
香·山·寺
潜溪寺
宾阳三洞
敬善寺
摩崖三佛龛
万佛洞
惠简洞
老龙洞
莲花洞
奉先寺
药方洞
古阳洞
潜溪寺
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主室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多,唐高宗年间(650-683年)凿造。窟内顶部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线条流畅,身体各部比例适当,神情睿智,整个姿态静穆自若。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位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属佛教净土宗造像。
宾阳三洞
北魏景明初年,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和母亲文昭皇后各营建石窟一所,后永平中,又为宣武帝营造石窟一所,合称“宾阳三洞”。“宾阳”意为迎接初升的太阳。它开凿于公元500年,前后历时24年,用工达802366个,至公元523年,因政局变动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仅完成了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到隋、唐才完成。
敬善寺
位于西山北部,是唐太宗妃韦氏为其子纪王慎发愿所造的功德窟。该窟由前后室组成。前室高3.50米,宽3.70米,进深3.52米。窟门两侧相对各一飞天。门前二力士,赤足立于半圆形台座上。北侧像高2.30米,头戴宝冠,上身袒露,璎珞自双肩垂至胸前,在腹部穿环下垂至膝。下身束裙,身后倾,左手握拳下垂,右手残。力士外侧是观音像,高2.03米,头已残,身材修长,装饰华丽,左手提净瓶,右手置胸前。力士、菩萨上方是纪王慎之母太妃韦...
摩崖三佛龛
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应为常见的三世佛题材。通常三世佛造像均以佛祖释迦牟尼居中,而此龛中间供奉的却为倚坐式的未来佛弥勒,这种造像布局在中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当时,武则天利用弥勒信仰为其登基制造舆论,故而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之后摩崖三佛龛也因社会政治变动和发愿开凿人变故而中途辍工,部分造像仅为毛坯。虽然这组造像是未完工之作品,却为研究造像雕刻工序和唐代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万佛洞
唐永隆元年为唐高宗、武则天及其诸子所营造之功德窟。因窟内南北两壁雕刻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造像为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狮子。主佛阿弥陀佛窟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静穆安详,施“无畏印”。窟顶装饰精美的莲花藻井,环绕莲花周围为一则造像题记:“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卅日成”。主佛后壁上方雕刻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
惠简洞
惠简洞于大唐咸亨四年完工,为西京法海寺惠简法师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祈福所造的功德窟。洞窟内造像为一佛一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左弟子、菩萨和左右二天王、力士已无存。惠简洞南壁有一造像题记,详细记录了该窟开凿时间等内容。窟内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面庞丰满圆润,慈祥温和。另外,窟内还分布有一些晚期补凿的小龛,其时代也应该是在唐代。
老龙洞
老龙洞是就着自然溶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某一人专门出钱开凿的,所以窟内正壁无该窟的主尊,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造佛。全窟密密麻麻雕凿大小佛龛两百多处,其中有唐贞观年间造像龛和高宗永徽元年造像龛多个。老龙洞因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社会历史和造像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
莲花洞
莲花洞为利用天然溶洞所开凿,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硕大莲花而得名。该窟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身像,著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此为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释迦牟尼游说讲经像。主尊左侧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苦行僧形象,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主尊右侧弟子阿难头像于20世纪上半叶被盗凿后流散,现藏中国台湾。右胁侍菩萨头像被盗...
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群雕。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完工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大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大像龛坐西面东,东西进深约38.70米,南北宽约33.50米。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一铺九尊大像,在菩萨...
药方洞
药方洞因窟门甬道侧壁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名。北魏时期开凿,经东魏、北齐、隋、唐。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外两侧造二力士。主佛面部略方,神情肃穆。五尊造像均身躯僵直,脖子短粗,身体硕壮。此乃北魏“秀骨清像”向唐代“丰满健壮”转化的过渡型的造像艺术风格。洞门两侧共刻有药方140多个,治疗病症50多种,所用药材多是常见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其中所涉及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是中国石窟中现...
古阳洞
古阳洞在龙门西山南端,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的北魏时期大型皇家洞窟。洞中北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古阳洞是利用天然溶洞开凿而成的,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面容清瘦,眼含笑意,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安详地端坐在方台上,具有北魏风行的“秀骨清像”的造像艺术风格。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中洞
看经寺
四雁洞
二莲花洞
擂鼓台北洞
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较大的密教造像石窟。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因风化剥蚀而漫漶不清。窟内左、中、右三壁各造一尊坐佛,其中正壁主佛为一宝冠佛,头带宝冠,着臂钏,佩项圈,斜披络腋,为菩萨装,结跏趺坐于束腰叠涩高台座上,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擂鼓台中洞
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像龛。分前后室,前室摩崖式,平顶。后室平面马蹄形,窟顶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窟内正壁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倚坐式的弥勒佛,窟内四壁、窟顶、甬道等满刻有一万多尊千佛,并有“上方一切诸佛”、“东方一切诸佛” “北方一切诸佛”等,一万五千佛题材与礼佛、忏悔的活动有关。左、中、右三壁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左(南)壁西起到右(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每尊罗汉像...
看经寺
看经寺为龙门东山最大的洞窟,开凿于唐武周至开元时期。前后室结构,前室左右壁开凿有数十个小龛。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方形平面,窟顶平顶,四壁垂直,左、中、右三壁下部雕出等身高约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左右壁各9身),为我国唐代最精美的一组高浮雕等身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雕刻的。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推测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
四雁洞
四雁洞是一个盛唐时期的中型洞窟。窟顶有莲花藻井,藻井四周有四个飞天和四飞雁环绕,奇特的是这四只雁的腿都十分细长,和鹤腿相似,四雁洞之名即来源于此。佛经中曾以五百雁来双喻五百罗汉的故事。这里雕刻四雁可能是用寓意的手法,以雁来比喻罗汉。这在龙门石窟中也仅此一处。
二莲花洞
二莲花洞在看经寺和四雁洞之间,是一组双窟,模式相同,所以称为二莲花洞,分南、北洞。
二莲花洞约凿于武周至唐玄宗开元时期。二洞的造像雕饰与布局都是一样的,三壁三坛。顶部都有莲花藻井,莲花外四身飞天。
其中,二莲花南洞为前、后(主)室结构,主室平面略呈方形,窟顶穹隆顶。窟内高4.20米、宽4.90米、深4.30米,南洞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窟门外有二力士。正壁坛上主佛结跏趺坐...
白园
白园
白园,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居易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1985年,依据白居易墓所在,规划建设环境清幽的白居易墓园。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居住洛阳18年。虽尊为“少傅”,但一生清贫,喜酒善诗,在龙门修香山寺,开八节滩,对龙门山水十分眷恋,死后遵嘱葬于此。
香山寺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景区东山山腰,与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毗邻。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并建塔。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政权,梁王武三思奏请,武则天敕名“香山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常驾亲游幸,御香山...